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海丰县城东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521007247604B/2022-00013 分类:
发布机构: 海丰县城东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3-28
名称: 城东镇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3-2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城东镇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2-03-28  浏览次数:-

一、2021年以来主要工作回顾

  1.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21年1月至9月,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1.5亿元,比增27.62%;完成工业总产值36亿元,比增27.25%;完成农业总产值8.1亿元,比增33.3%;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比增13.3%;社会商品零售贸易总额完成3.6亿元,比增12.8%,各项指标均实现快速增长。

  2.凝心聚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我镇持续推进生态科技城征地拆迁工作,全镇新征用名园村集体土地60万平方米,按时按质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征地任务,为产业园企业项目落地提供用地保障;生态科技城四期137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由我镇作为业主,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68%,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红城大道东至后林路段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已完成项目施工招投标、征地拆迁等工作,现正在加快进度进行道路工程建设和电力、国防光缆等管线工程迁移;在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精品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打造赤山村红色村,目前,赤山红色广场、赤山农会英烈纪念亭、赤山路道扩建、观景池等项目已完成90%的工程量,红色村建设初具规模。

  3.铿锵有力吹响乡村振兴“号角”。我镇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关于村(社区)“好稳严实”推进“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指示精神,成立城东镇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提前谋划、精心组织、严肃纪律,教育和引导党员群众采取合法    正当方式有序参与竞争,按时高质完成 18个村(社区)党组织选举、村委选举及集体经济组织选举,其中镇推荐人选全部高票当选,为乡村振兴工作夯实了组织基础;坚持着眼于富民增收,大力挖掘名优特农副产为试点,内外兼修引进大嶂本地乡贤投资的番薯粉加工和省能源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的“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建设“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通过发展壮大北平绿色蔬菜、赤山芭乐、新江无公害大米等特色产业,以惠农政策支持和帮助“合利蔬菜种植基地”、“赤山村芭乐种植项目”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化农业,其中北平村(蔬菜)于2020年12月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的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切实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全镇农业增产增收;顺利完成黄江河两岸800亩土地流转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盘活土地经济、进一步振兴乡村经济。

  4.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一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幼小衔接成效显著。今年以来,组建了以深圳龙岗区选派到城东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设立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办公室并配齐办公设施设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一到任就开展调查,深入农村、走访监测户,通过调查农村人居环境、用水、厕所、村内道路设施、产业等情况,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梳理本镇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弱项,把握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契机,根据目前到账的500万资金申报了城东镇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五年规划编制、城东镇东园村委蕉坑自然村集中供水建设项目、城东镇新江村委、大嶂村道路硬底化等10个项目清单,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是环境卫生提档升级,抓住“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一契机,持续整治镇区、农村片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乱摆摊乱搭建以及“牛皮癣”等突出问题,以高压态势打击查控“两违”建筑,整治乱搭乱建等乱象,加强对全镇道路、路灯、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的管护,切实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三是生态文明呈现新质,全面落实“河长制”,对照黄江河水质达到国家三类以上的标准,强力实施黄江河五大直流整治工程,清违、清淤、清障,禁烧、禁炮、禁火,治散、治乱、治污,为我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贡献!四是社会治理持续加强,紧扣“基层基础建设年”以及“营商环境优化年”,组织、协调、指导、推动各村(社区)开展全科网格化管理工作以及民情地图应用推广工作,精准采集民情“大数据”、网格管理信息共享,结合“平安细胞”工程、“雪亮工程”、社区矫正、“831”工程等,更为科学精准地推进扫黑除恶等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和禁毒工作,稳控社会面秩序,抓细抓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加大对重点场所的消防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八个不发生”,牢牢守住平安底线,切实打造“平安城东”。

  5.多措并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治理机制,持续加大“民情地图”推广应用,组织、协调、指导、推动各村(社区)开展全科网格化管理工作以及民情地图应用推广工作,精准采集民情“大数据”、网格管理信息共享,结合“平安细胞”工程、“雪亮工程”、社区矫正、“831”工程等,更为科学精准地推进扫黑除恶等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和禁毒工作,稳控社会面秩序,抓细抓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加大对重点场所的消防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八个不发生”,牢牢守住平安底线,切实打造“平安城东”。

2022年重点工作谋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发挥海丰“东大门”的区位优势,优化与深圳龙岗布吉街道的对口帮扶,融入“双区”发展和深圳都市圈建设,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工作落实,科学谋划“十四五”开局,谱写城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互相促进,将城东打造成为“海丰城市新中心、产业发展新引擎和乡村振兴样板区”,勇当海丰建设全国百强县排头兵,争创汕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

       1.突出项目建设,打造海丰产业发展“强引擎”。一是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动海丰县城东部中心区域内涝及环境整治工程、海龙路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构建镇区污水管网,台东排涝新建设工程;二是坚决打赢综合交通提升“大会战”,加快推进红城大道东至后林段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海龙路升级改造工程、北三环路、北四环路等一系列道路管网工程建设,凝心聚力“四好农村路”建设,努力实现“路路通”;三是深化产城融合,加快推动生态科技城征地拆迁工作,为重点项目落地保驾护航;四是推进黄江河“一河两岸”“万里碧道”地标性项目建设,鸿志中学、金山小学的筹建,城市配套不断改善提质。

       2.突出功能优化,打造海丰乡村振兴样板。落实汕尾“3+1+7”模式,写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七篇文章,全力发掘村社特色资源,将农村建美,把农业做强,让农民更富,接续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打好“特色牌”,重点打造关东村“炒米”品牌,围绕新江、圆墩、北平、河中发展油粘米、供港蔬菜等特色农业,将“新江大米”“北平蔬菜”等绿色品牌做大做强,搭建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平台,提高优质农产品供应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村乡村振兴、农民富裕;二是打好“资源牌”,活化“黄江”一河两岸资源,建好黄江走廊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围绕“景镇一体”,构建出灯光秀、电音节、星空露营、稻田“文宿”、乡村博物馆之夜等新业态,展现出城东文旅消费的新活力,形成“农业+文化+旅游”的特色氛围,推进农旅融合一体化发展;三是打好“红色牌”,高标准、高品位推进赤山村红色村建设,推动赤山路道扩建、加快整体红色景观打造,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致力将赤山村打造成一个集党性锤炼、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海丰县党建示范点,美丽生态、宜居宜游的“中国农运第一村”。

       3.突出民生为本,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办好民生实事,强化民生基本保障,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强教育,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城乡教育基础设施环境,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二是强医疗,推进卫生创强工作,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三是稳就业,会同县人社局举办现场招聘会、就业咨询会,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加大与企业的协商力度,扩大协商企业数量,为就业群众提供职业咨询、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推动“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民生就业;四是惠民生,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加强对各类弱势人群的社会福利保障,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农村住房安全保障,以“小切口”推动民生“大变化”。

      4.突出基层治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城东样板”。励精图治,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一是一以贯之、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压实责任,强化担当,把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加快形成免疫屏障。二是以“党建+五治融合”构建“三横三竖”的“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完善镇村组三横网格架构,健全“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三竖治理机制,持续加大“民情地图”推广应用,提高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三是写好乡镇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化“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加强社会综合治理,规范城市行政执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平安城东”建设迈上新台阶。

      5.突出生态优先,描绘美丽生态城东新画卷。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走出生态发展“新路子”,以鲜明的生态底色让城东绽放持久魅力与光彩。一是实施“蓝天”工程,重拳整治“散乱污”企业,聚焦重点行业VOCs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市全省前列;二是实施“清水”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黄江河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加强黄江两岸生态环境保护,确保黄江水质持续向好,打造万里碧道,呈现河清岸绿,实现人水和谐;三是实施“净土”工程,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重点解决重金属污染、医疗废物、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等问题,持续提升土壤“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