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赤坑镇根据市委、县委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大化村建立全市首个村级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站 ,紧紧围绕“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解渴、一片诚心办事、一句暖话送别”五个一标准,构建“一二三四”工作机制,创新为民服务模式,将信访诉求服务的“触角”由县、镇延伸至村一级的“最前线”,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村级信访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更推动基层信访工作的提质升级。在这里,村民的每一份诉求都被认真对待,每一次反馈都充满了温度,逐步建成群众身边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群众接待室”“心理咨询室”,让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有地方“找个说法”,基层信访诉求服务正逐步从一个简单的诉求收集点,演变成一个集咨询、调解、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全口径排查化解群众信访诉求,推动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广泛发动“网格、乡贤”2支志愿服务队的力量,以“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治理理念为引领,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发动包括法律界人士、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志愿人士在内的乡贤“智囊团”,依据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村规民约、风俗习惯,充分考虑各方利益,最大限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结合网格员、综治队员和社会力量资源,组建了一支平安员队伍,做好辖区内群众信访诉求和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和现场调解工作,实施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全覆盖”,推动群众信访诉求依法及时就地解决。◆一是完善硬件设施。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站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配置“大化村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站”标识。标准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群众来访接待服务台、人民调解室、云端服务网络,专班、服务事项、依法依规信访“路线图”等制度上墙。◆二是优化业务流程。其一是在以往的信访载体上增添了诉求、综合服务,更加地接近群众需要,此次建立村级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站后,共有六项服务,包括群众来访接待服务、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申请生活困难救助协办、信访诉求云端受理服务、视频约访及视频联合接访服务、信访诉求代办服务(属于上级机关、单位处理权限的诉求事项)。极大方便了群众日常,也调动了群众为村建设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其二是主动巡查、主动发现。结合现开展的“入户联心”活动,平安员队伍巡查涉及范围与联户人员相互补充,联户人员更多聚焦群众面对面交谈,平安员队伍则重点关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重点领域以及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矫正人员、重点信访隐患当事人等重点对象。其三是严格规范工作人员行为。达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解渴、一片诚心办事、一句暖话送别”五个一标准;调解处置工作要做到“群众合理诉求解决问题到位、群众诉求无理则教育到位、对生活困难的群众帮扶救助到位”三到位。◆三是创新技术应用。大化村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站首次通过“粤视会”APP或“粤政易”工作台实现与镇综合治理中心、海丰县信访实时对接,弥补了空间区域的限制,让到访人员可以直接与镇、县面对面交谈,更高效解决群众的诉求。◆一是登记受理。凡群众依照规定向村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站提出的信访诉求,全部做到“必登记、必受理、必跟进、必回复”。◆二是处置化解。村群众诉求综合服务站对事权在本级的事项,要坚持调解优先,第一时间调处,努力将事项就地化解在村,做到小事不出村。对事权不在本级的,村群众诉求综合服务站第一时间上报镇社会治理中心,并确定一名代办联络员,做好群众与办理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络工作,全程跟踪、推动诉求解决。对村上报的群众诉求,镇社会治理中心依托“1+6+N”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就地化解,做到大事不出镇。◆三是多元调解。细化矛盾调处工作、团结各方,形成基本共识。根据群众反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调解方案,“智囊团”各尽所长,例如法律工作者划清法律红线,普法释法,清楚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让调处工作在法律框架下开展。乡贤有威望人士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依托“一约六会”的道德规范,创造有利于矛盾解决的政策条件。◆四是司法确认。调解时要对经过调解达成协议的事项,可引导群众在签订调解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司法确认在线工作室,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下来,赤坑镇将紧扣“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要求,继续落实好服务站“一二三四”工作机制,以点带面织好基层社会治理网,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把群众的信访诉求解决在基层,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