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赤坑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主要领导到汕尾调研时的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着力典型镇、村创建攻坚,高质量统筹产业振兴、成乡融合、富民兴村、基层治理、社会保障、绿美建设等重点工作,扎实推动全镇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我镇始终瞄准经济发展“基本盘”,稳经济、促发展,全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2.85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工业总产值14.77亿元,同比增长9.9%,农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20.45%;新增市场主体148家,经济指标呈现稳中有进、高质高量发展态势。
(一)坚持产业领航,激发强镇发展新引擎。着力项目谋划“活血”。健全完善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张清单”滚动更新机制,以创建省美丽圩镇示范镇、乡村振兴“连带成片”示范片区和“明珠系列”攻坚行动为切口,谋划实施产业类、建设类项目共计25个,计划总投资45.6亿元,助力项目落地见效。着力主体培育“增肌”。聚焦政策帮扶,申请234万元专项资金助力海丰白虾预制菜产业化开发中心设备采购;注重科技孵化,加快申报深圳市创新盈科技有限公司海丰分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聚力典型村“生态+”多元化发展,全力培育海丰县生泰农家庄餐饮有限公司为规模以上餐饮业。着力特色农业“壮骨”。全力推动2024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立项,力推3.125亿元泽鹏小棚虾养殖基地项目等“海丰白虾”5大项目落地投产;启动省级创新型专业镇三年创建行动,力拓荔枝产业三产融合提质增效,11月份通过市2024年省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项目立项评审答辩。大力支持丰隆米业、利群食品、泽康水产等三家农业龙头企业建链延链,全镇特色产业产值达8.5亿元,比增8.1%。
(二)坚持典型示范,共筑城乡融合新风貌。垒实交通物流“基座”。发动乡贤捐赠、中海油助力超867万元,完成省道241赤坑段上埔村至流清村7.1公里、县道129下埔段2.5公里和沙港高速口匝道1.7公里“白改黑”道路提升工程。提前实施T型路口智能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工程,持续推进薇甘菊清理专项行动及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打造“美丽安全”的沙港、汕尾东高速互通交通沿线。稳妥有序推进汕尾市综合性现代物流产业园各项征地前期工作,全要素保障、全流程服务国道228、龙川铁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成建强综合立体交通网。塑强基础设施“支柱”。紧扣典型镇创建机遇,高质量完成“荔美”文化公园、十三米商业街、赤坑展览馆等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打造城乡发展示范“标杆”;巩固垃圾、污水、厕所等专项整治成效,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运维项目、公厕户厕改造提升任务、公共便民停车场等先后建成运营;落实每周一、周三常态化人居环境整治机制,持续开展“六乱”整治,做“美”扮“靓”乡村环境。筑好和美乡村“结构”。聚焦省级典型村培育契机,借鉴仁家村第一批省级典型村经验做法,全速推进社美、岗头、大化等3个第二批省级典型村培育进度,协同做好规划、产业、环境和治理文章,深耕丝苗米、荔枝、腐竹“一村一品”土特产功夫。
(三)坚持改革开拓,描绘富民兴村新画面。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动能”。重点推行飞地抱团、村企合作、盘活资源、“三变”改革、能人带动、强村公司等6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依托示范带沿线村(社区)及典型村选育优势,坚持以镇带村,创新推出“1+7联营村企”发展模式(1个镇经济联合总社+7个村级联合社),成立全市首家联村公司——海丰县赤坑联村带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形成“项目共商、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发展格局。2024年全年,赤坑镇21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值达55.7万元、较2022年增长55.2%。持续推进“三资”专项整治行动,清理违规合同、不规范合同219宗,重新盘活集体资产256.48万元。汇聚农文旅融合“发展势能”。依托示范带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预计全年吸引游客达15万人次,生态农家乐、围炉煮茶、美丽龙船溪生态观光等新业态“多点开花”。着力IP文化赋能,举办荔枝农特产品推介会,发布赤坑首款荔枝IP形象,助力打响“赤坑荔枝”农产品品牌。合聚产业帮扶“发展能量”。发挥龙头企业“造血”功能,昊成农业、丰隆米业分别打造荔枝、丝苗米“种管销”全产业链,把就业岗位留在赤坑。泽康水产养殖引入优质种苗、育培技术,辐射更多上下游产业联农带农、建链延链,近2800户农户从中享受实惠。
(四)坚持为民争先,书写民生保障新答卷。“用心”完善保障体系。全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纳工作。统筹城乡低保、临时困难等特殊群体帮扶工作,发放各级各类救助资金约2728万元,覆盖受益群众超4.8万人次。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协助开展“南粤春暖”流动招聘系列活动3场次,帮助重点群体实现就近就业。“用力”补齐民生短板。紧盯医疗、教育、养老等关键领域,投入400万元提升镇卫生院,促成与深汕中心医院共建康养结合试点医院,实现农村医疗服务质的变化;投入38.5万元专项资金开展“适老化改造”项目,帮扶80位老年困难群体改善居住条件,夯实“老有所依”幸福底色;增设校车线路解决边远儿童“上学难”问题,争取深圳帮扶资源更新赤坑中心小学电脑设备,完成大化小学等“麻雀学校”撤并整合,有力推动基础教育扩容提质。“用情”办好民生实事。立足22个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阵地,发挥30支镇村二级志愿服务队伍宣导作用,常态化开展节日主题课堂、微宣讲等各类文化服务活动,厚植文化惠民底蕴。深入实施“以旧换新”惠民政策,印发“致赤坑镇人民的一封信”广而告知,享受政府补贴最高20%,助推民生消费热潮,真正把政策红利“飞入寻常百姓家”。高质量完成镇区公园等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农村公路“单改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等2024年民生实事有效推进,持续擦亮“为民惠民”金字招牌。
(五)坚持治理先行,谱写平安建设新篇章。党建赋能方面,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一网覆盖、两个带头、三级会商”入户联心工作机制,完成324个管理单元划分,入户走访6011人次,征集并解决低保、医疗、应急、欠薪等问题191个,得到群众好评点赞。综合治理方面,建立平安稳定“四人小组”运行机制,持续深化民情地图、全科网格整合“一张网”治理网格和“一村一台账、一村一研判”等治理效能,累计办结信访案件39宗,化解矛盾纠纷13起,处置欠薪案件31宗,争取为农民工追回欠薪约14.6万元,大化村建成全市首个村级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站。执法应急方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成效显著,2024年办理执法案件96宗,其中行政处罚9宗,行政处罚案罚款总数约5万元,在应急管理、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六)坚持绿美垂范,展现和美乡村新图景。攻坚“绿化”提风貌。深入实施铁路、高速和国道沿线风貌提升及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房屋风貌提升275间,整治乱搭乱建17处,遮蔽坟地120处。绿美生态建设植树任务完成率达100%,完成树苗种植24036株,新增绿地面积44.5公顷,绿美生态建设“七大行动”初见成效。防治“污染”稳生态。深化河(湖)长制,抢抓冬修水利黄金期,启动南土灌排渠项目,推动各村(社区)河道清淤疏浚,加强涉水污染源排查治理,持续巩固东溪河生态修复项目成效;深入实施鸟类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毁林造坟、占林建房等违法行为,累计办理涉及林业案件36宗,水、土壤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严守“红线”促生产。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落实常态化田长巡查监管机制,累计完成耕地图斑整改28.41亩;开展耕地“非粮化”整治,复耕复种撂荒地18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9600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万亩,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七)坚持政治铸魂,锻造自身建设新作风。切实筑牢思想根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从严抓实配合省委巡视和县委巡察工作。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组织开展谈心谈话和提醒谈话共10人次、正风肃纪及专项督查126次,立案审查调查12宗,结案10宗。抓好队伍干部管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鲜明用人导向,优化干部“育选管用”机制,实行一线锻炼工作法,着力提升干部应对风险挑战、化解问题矛盾、推动跨越发展的能力本领,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狮子型铁军。
二、存在问题
一是总体经济规模偏小,工业基础薄弱,工农业总产值在全县占比低,排位靠后,和周边可塘、东涌等镇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产业支撑能力偏弱,产业小散弱问题明显,规上企业数量较少,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三是产业融合还有待开发,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还需进一步“挖掘”,发动社会资源深度参与方面还须加强。
三、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赤坑镇将以坚持“百千万工程”为发展主题,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展优势,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严格执行“百千万工程项目库”谋划储备机制,分阶段谋划发展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支持引导丰隆米业、利群食品、泽康水产等龙头企业做好“三链”文章,持续攻坚2024年全国农业强镇立项、省级创新型专业镇创建工作,加快补齐海丰白虾、荔枝特色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依托汕尾综合物流产业园重点项目,全力发展物流产业,积极配合国道228、省道241、龙川铁路交通枢纽建设,盘活青年创客城闲置用地,开展二次招商工作,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全力抓好农业延链工业园等5个产业延链项目,打造一流的物流产业承载平台。
(二)探索集体经济新路径。探索“产业联盟”发展模式,以典型村为中心,帮带周边村(社区)联动发展,通过“基础连建、产业连片、市场连结”的方式,合力做强优势产业,推动各村资源共享、抱团增收。全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经营不规范问题整治,重点抓好农村承包地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保持流转率在70%以上。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鼓励引导村集体探索“股票树”“股票田”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集体经济再攀新高。
(三)推进农文旅融合新变化。依托“彩宝璀璨·滨海生态”综合发展示范片区建设“挖潜提升”,着力打造绿美生态小公园、赤坑展览馆、龙船溪休闲生态廊道等“点上出品”的精品项目,全面发挥典型村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丝苗米、咸淡水养殖等农特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垂钓、休闲娱乐等农文旅新业态。同时借力赤坑荔枝IP等“文创”推广经验,积极探索岗头、赤花等荔枝特色产业圈与沙港、南土历史文化圈“双促融合”,培育“荔枝文化”文旅项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荔美”文化公园、慢行步道、红色研学基地等网红打卡地,形成农旅融合休闲观光带,进一步打响农特旅游品牌,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四)争创民生保障新业绩。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不断完善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抚恤优待等制度,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潜能,持续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驿站作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全镇文化品质提升;用好深圳对口帮扶和社会力量捐赠资源、资金、项目,重点向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织牢编密民生兜底保障网。
(五)建设社会安全新高地。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化“一中心四平台”运作,持续强化村级党组织领导,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着重推进治理品牌创新,大力推广“就地而议”“凉亭集会”等创新经验,结合“一约六会”运用,激发群众“主人翁”共治热情,创响基层善治品牌。持续抓牢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和“1018”专项行动,有力推进平安建设“蹄疾步稳”。深入推进“入户联心”活动,示范引领全镇各方力量常态化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凝聚奋战“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