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羌大地,田野新绿,生机勃发。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角的吹响,黄羌镇借势发力、乘势而上,通过打好“文化+经济”组合拳,全力推动文化资源有效转化、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切实以“文化经济”走出一条具有黄羌特色的兴镇富村高质量发展路径。
擦亮红色黄羌“新名片”,让红色文化与本土历史交相辉映。作为革命老区乡镇,红色就是黄羌镇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黄羌镇党委、政府立足“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定位,全力把红色资源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黄羌革命遗迹遗址相关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全面掌握红色资源情况,并统筹利用乡村振兴资金,推进修复打造工作。同时,依托富集的红色文化资源,全力将黄羌镇打造为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一方面,坚持以“红色阵地”为抓手,打响“红色黄羌”名气。全力将赵自选纪念亭、东江纵队纪念馆打造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吸引周边城镇的党员干部、学生团体前来瞻仰学习,让黄羌这片红色沃土的故事广为传颂。另一方面,坚持以“红色景点”为载体,擦亮“红色黄羌”品牌。突出红色文化主题,对原有的老街遗址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三清三拆”行动,以湖光山色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为主导,建设薪火文化老街,对街区标志性建筑和红色景观进行设计和打造,丰富街区步行参观相关配套设施,开拓展示空间,形成特色亮点、网红景点。
释放客家文化“新动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双向奔赴。黄羌镇是历史悠久的客家集聚地,千百年来客家先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耕耘建设,沉淀孕育了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镇内有700多年历史的佛教道场和旅游观光胜地虎噉石莲庵、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海丰佛教开山第一庵丫髻山庵、东坑龙兴宫太公庙等。疫情放开以后,黄羌镇在二月二、五月十九等传统节日全面铺开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全力展现客家特色精神风貌,广泛传播传统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镇内更有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为了让这一山韵浓郁的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黄羌镇党委、政府大力挖掘宣传客家山歌文化,以一曲《黄羌山歌特出名》一炮打响客家山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2023年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上,黄羌客家童谣、客家山歌精彩亮相,用独具地方特色的旋律在海丰大地上唱响黄羌声音、传播黄羌故事,获得市民纷纷点赞。
扮靓乡村文旅“新图景”,让生态人文与经济发展相融共生。近年来,黄羌镇深入挖掘各村生态人文优势,大力发展以红色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生态农业为基的文旅产业,全面推动镇域旅游“多点开花”。坑联村积极探索“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画地45亩打造影视文化田园综合体,花海美景、亲子田园、滨水游玩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石山村充分利用红色底蕴和生态资源优势,提供“红色革命遗址瞻仰+花卉观赏”“爱国主义教育+亲子农耕体验”等多元化旅游项目,大力激活革命老区发展新动能。双河村引进绿舜生态农业公司,联合高校深度合作果蔬种植,大力打造集休闲、度假、游憩、学习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借力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双圳村充分发挥临近水库的自然生态优势,打造十三坑露营小镇,推动休闲游乐、特色餐饮等一系列项目落地见效,全面激活乡村旅游活力。虎噉村采取“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金针菜基地扩种和深加工项目,全力将皇斋虎噉金针菜发展为“拳头”招牌,并以“湖光山色”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积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走深走实,推动黄羌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