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丰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聚焦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五大行动,在绿美海丰生态建设中抓牢抓细“规划、机制、保障”三件套,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海丰样板。
做好“管绿”文章,党建引领孕育绿色“蝶变”。聚焦关键环节、要素保障,着力构建“三个机制”,党建引领绿美生态建设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一是着力健全领导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副总指挥的绿美海丰生态建设指挥部,各镇(场)、村(社区)同步成立指挥部、绿美生态委员会。出台《中共海丰县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海丰生态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发挥“村规民约”“红黑榜”激励和约束作用,健全“党建+网格+乡村绿化”管护机制。二是突出党群联动机制。职能部门、村(社区)党组织和群众联动共建,组成专业队,按照“村规划、镇审核、县汇总”和“一村一图、一镇一册”的工作要求,自下而上绘制镇村绿美地图。突出因地制宜、群众意愿,排查出可绿化面积358万多平方米,规划种植苗木28.3万多株(乔木+灌木)。三是建立督促指导机制。县委组织部牵头林业、农业农村业务骨干成立4个包片督促指导小组,深入镇村一线,明要求、定方向,引导规范社会筹措资金接收和管理使用,增强乡村绿化美化多样性和资金使用有效性。
激活“增绿”动能,党群合力绘就绿美“底色”。立足本地实际,凝聚各方力量,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助力海丰绘就绿美画卷。一是突出示范带动。把绿美海丰生态建设摆在“百千万工程”的突出位置,县委书记和县长带头包干镇(场),其他领导带头植树备耕,举办“我们一起来种树”主题“村社区书记论坛”,亮思路、晒行动、比成效,全县上下抢抓黄金季节助推绿美海丰生态建设提质增效,打造绿美廊道93个、美丽庭院983个、乡村公园192个、口袋公园7个,建设“巾帼林”“青年林”“双拥林”等主题林23片,累计种植苗木39万多棵,完成率为138.4%。二是发挥组织优势。开展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将植绿护绿工作纳入村(社区)综合网格管理服务事项。组织村(社区)党员小组长、党员骨干带头建设“美丽庭院”“四小园”等生态景观,主动认领任务,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今年以来,走访企业、乡贤、侨胞5900多人次,发动认捐认种筹集资金约5120万元,召开座谈会521场,宣传活动554场,组建253支乡村绿化志愿者队伍扮靓乡村“颜值”。三是提供技术支撑。乡村绿化技术指导团队分片指导、包镇入村,花卉苗木协会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县教育工委开展校地合作,挖掘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推动实现“一村一绿化专员”,齐心支持乡村绿化建设。组建15支绿美海丰生态建设轻骑兵队伍,516人次联村指导乡村绿化。
谱写“用绿”华章,“两山”转化驱动发展“引擎”。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坚持打“山水牌”、吃“绿色饭”,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一是筑牢人居环境“生态屏障”。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切入口,以点带面推进县域内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再行动,动员群众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垃圾、杂草杂物、淤泥、障碍物等5757处、17228.295吨;拆除危旧房、乱搭乱建、非法广告招牌等453处、24568.5平方米;整治垃圾、污水、“三线”等2665处,打造美丽乡村“新风貌”。二是打通提质升级“生态脉络”。在红色旅游、生态康养休闲、鹭影禾香等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以“缅红史、观沧海、登莲花、寻古村、觅乡愁”为组合的“红色+海洋+生态+民俗+康养”全域旅游产业,搭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大道”。如大湖镇充分利用滨海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乡村旅游、特色生态餐饮等产业发展,第一季度累计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万元。三是共享绿美经济“生态红利”。做大做强莲花山茶叶、西坑五指嶂茶叶、赤坑荔枝、大湖红柚等“一村一品”,拉动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全县商品林超50万亩、经济林40.62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46.7%,其中:水果11.2万亩,年产量7.7万吨,年产值6亿元;茶叶5.2万亩,年产量2800吨,年产值9亿元。擦亮“绿美+文旅+体育”海丰名片,举办绿美马拉松赛、绿美全民徒步、绿美龙舟邀请赛,其中“羌马”参赛者3000多人,直播浏览量近700万。培育壮大“特色林业”“现代林业”“品牌林业”“康养休闲林业”等四大绿美富民产业,成功培育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
下来,我县将持续聚焦扩“绿量”、提“绿效”,在“绿”字上精准发力,在“美”字上探索创新,努力实现“一时美”变成“持久美”,“一点美”向“一片美”转变,推动党建引领乡村绿化工作“加速跑”,为建设绿美汕尾贡献海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