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部署 全域推进 全员参与 汕尾市奋力在“1+6+N”基层社会治 理体系和平安乡村建设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一是建强社会治理“综合中心”。在全省率先实体化设立市、县、镇三级社会治理中心,持续深化打造“群众接待厅、网格化管理室、矛盾调解室、部门进驻室、研判分析室、心理咨询室”等“一厅五室”,健全完善部门进驻、协调联动、会商研判、督办考核等系列工作机制,实现“一站受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整体联动”。同时,组织各地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向村级延伸打造社会治理工作站,实现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汕尾市社会治理中心召开工作调度培训会
二是激活网格治理“神经末梢”。在现有“大中小”的镇、村、组三级网格布局基础上,精细划分“微网格”,创建“大中小微”四级网格联动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志愿者、楼栋长、街巷长、物业管理员、集贸市场管理员、村(居)民代表、有影响力的党员干部等“微网格”联络员贴近群众的优势,广泛开展“微党建+”“微事件+”“微调解+”“微服务+”“微活动+”等系列活动,大大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是强化民情地图“科技支撑”。深入推进13类35个信息化场景常态化应用,将3类重点人员(即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6类重点关注对象(即特殊人群、低保户、特困户、留守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疑似医疗救助对象)、13类重点场所(即医疗卫生、山塘水库、宗教场所等)以及各类自然环境风险隐患点的档案数据全量纳入“一张图”监测管理,并通过日常巡查走访、事件分拨处置等功能载体运用,努力提升基层风险防范排查、矛盾调处化解能力水平。同时,充分运用“监督评议”“村务公开”“集体三资”等“善美村居”热点功能模块,每月定期对村级财务各类收支明细进行公开上传,及时回应解决群众关注诉求,持续激发基层自治的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警调”对接。全面深入开展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按照“一村(社区)一民(辅)警”要求,选派经验丰富、资历老、化解矛盾纠纷能力突出的民(辅)警下沉村(社区)警务室,主动介入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一般治安案件、轻微刑事案件以及交通事故。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基层社会矛盾纠纷20573起,化解19428起,化解率94.43%;“民转刑”案件累计发生6起,同比下降45.45%。
二是聚焦“检调”对接。聚焦诉源治理的前端、中端、末端,全面推进集“实体+网络+掌上+热线”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12309检察服务中心,统一受理控告、申诉和举报等事项,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检察服务,相关经验做法被“长安评论”微信公众号刊登推广。
三是注重“诉调”对接。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理念,聚焦金融、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劳动关系、消费等民生领域,制定出台相关制度性文件,积极构建类型化专业化多元解纷双边格局。今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10687件,调解成功5720件,调解成功率53.52%。
四是深化“专调”对接。健全以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工作室为两翼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并通过聘请退伍军人、退休政法干部、热心调解工作的社会人士等担任人民调解员,持续织密人民调解队伍网络。今年以来,汕尾市共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946个,共有人民调解员4184人,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302件,调解成功2275件,成功率98.83%。
五是突出“访调”对接。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大厅(即信访超市)基础上,推动各县(市、区)全覆盖建成信访超市。同时,配套制定党政领导干部接访、信访积案销号、特殊防护期信访保障、信访大治理、初次信访事项办理工作指引(试行)和镇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健全“综合指挥+联合接访+多元调解”工作机制,确保“信访渠道更畅通、诉求解决更便民、信访群众更满意”。
六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公安干警、责任单位职工、群防群治队伍等为主体,通过组建“夕阳红•老舅公”志愿解纷、“群英断是非”等工作队伍,发挥退休党员干部、专(兼)职网格员、外出乡贤、人大代表、驻村律师、辅警、志愿者等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形成专业力量引领下的新时代群防共治模式。
镇级社会治理中心开展矛盾纠纷联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