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规划期限至2035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函》等相关规定,我局拟对《海丰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见附件)方案公开征询意见。
现对相关事项予以公示征询公众及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公众及相关利益人可在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我局提出意见,逾期未提出的,视为放弃上述权利。
附件:海丰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文本+图集
海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2年3月18日
(联系地址:海丰县城红城大道西;联系电话:6698933;电子邮箱:hfjsglg@163.com。)
公示内容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县域与历史城区两个层次:
(1)县域范围:海丰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310.66平方公里。主要针对县域内的文物古迹、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保护。
(2)历史城区:东起农林路,西至龙山公园,北起红城大道,南至南门湖,总面积118.23公顷。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3、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1)红色革命遗址资源丰富,饱含红色记忆。海丰红色革命遗址资源丰富且弥足珍贵。海丰县是“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故乡,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红宫红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誉为“东方小莫斯科”,以红宫红场、彭湃故居、赤山约农会等为代表的革命遗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
(2)地域人文渊薮,名人故居众多。海丰人才辈出,历史上涌现了许多爱国人士,包括农民运动大王彭湃,音乐教育家马思聪等,并保存着众多名人故居。
(3)多元文化交汇,形成独特文化氛围。海丰先秦时为百越蛮荒之地。秦汉以后,中原文化的流入、传播、融合,粤方言文化、闽方言文化、客家话文化,在这里的交汇、渗合,逐渐形成特具个性的文化氛围。进入近现代,西洋文化逐渐渗入。封闭的山脉,开放的海岸,多元的文化积淀,培养了海丰人强悍、耿直、敢拼搏、讲义气、吃苦耐劳、热情好客、富于革命性、灵活善变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形成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4)各大宗教汇聚,历史宗祠建筑云集。海丰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海丰民间广泛信奉祖灵和神佛,建置了很多寺庙庵观和祠堂等民俗活动场所,仍保留着拜祖祭祀习俗。
(5)民俗文化独特,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元。海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相当丰富,具有十分浓厚的地方色彩。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这三个稀有剧种是其中的佼佼者。民间艺术丰富、有曲班、竹马戏、钱鼓戏、扛大旗、挑花篮、簪仔鼓、奏八音和吹班等。海丰的木雕艺术也有较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4、保护要素
海丰名城特色构成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个部分。
(1)自然环境要素——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指海丰莲花山森林公园、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等。
(2)人工环境要素——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指对历史城区整体空间格局、传统民居与骑楼街道的独特形式、以及文物古迹等所反映的人工环境特征的保护。
(3)人文环境要素——人们传统社会生活风貌的体现,指对海丰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民俗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
海丰名城特色要素构成表
5、保护体系
海丰名城保护内容体系由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构成。
(1)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民俗等。
6、功能定位
历史城区作为海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体,具有完整的历史格局与风貌,规划历史城区以生活居住、商贸服务、文化博览、休闲旅游为其主要职能,集中体现名城风貌与特色。
7、用地布局规划原则
(1)历史城区以保护整治为主,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避免简单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不断改善历史城区人居环境。
(2)积极保护改善历史城区内的传统民居,逐步整治改造与历史城区风貌不相协调的低层住宅,有序更新与历史城区风貌严重冲突的多层、中高层住宅。
(3)控制学校、医院、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在历史城区内新建扩建,增加与文化博展、休闲旅游等功能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开放空间。
(4)增加历史城区公共绿化空间,强化沿龙津河、南门湖的滨水绿化。
8、文物古迹的展示与利用
依法保护各类文物古迹下,合理利用各类文物古迹,加大管理力度。在保证文物安全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鼓励文物保护单位的多功能使用,建立各类博物馆、专业展示馆、名人纪念馆、故居陈列室,逐步培育为城市文化活动场所、参观游览场所、地域标志性环境景观节点。
附件:海丰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文本+图集.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