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地基”。近年来,附城镇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三个三”措施,扎实抓好基层治理“主心骨”,不断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果。
坚持“三个抓好”,基层治理有活力。坚持加强明确党的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把党建工作做到了实处。一是抓好主题学习。发挥镇级党校及红色新山村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镇委党校示范培训、各基层党组织普遍培训、村组群团社会组织兜底宣传培训的“三位一体”培训体系,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主题,分层分类开展党员理论教育与业务能力提升培训9场次1368人次,使全镇党员不断有新进步新领悟,不断提高治理能力素养。
二是抓好基层基础。深化“红色细胞”工程,作示范,聚合力,树标杆,形成高位高标高效的体制机制。破解管理压力作示范,面对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尤其是联河、南湖、城南、联西、中河等村社,人口数量均达数万人,但配备村社干部均不足10人,干部配置与管理压力不相匹配难题。选优配强基层力量,89名网格员收集社情民意、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40名驻村工作人员和20名专职驻村干部化身“书记助理”,用脚步丈量民情;坚持一村一研判,画好发展规划图,做好联河、南湖、城南、联西、中河等村社的前期调研和行政区域划分计划,同时发挥社区兼职委员和契约共建等工作契机,将管理压力转化为前进动力,尤其是南湖社区“红色管家”做法,示范引领全镇各村(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勇对防控压力聚合力。坚持疫情防控重点在哪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做到“党旗插在最高处、堡垒建在最前沿、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尤其在今年“3.16”期间,附城镇提级靠前指挥,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进入战“疫”状态。面对联河、联城、联北三个村社“两委”干部和工作人员作为密接者全员被集中隔离的情况,在县委派驻300多人次的干部队伍增援的同时,迅速调动老书记、老干部、村民小组长、网格员、辖区党员群众等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达2000多人,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内处置疫情,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成果。在此期间,镇大数据核查量1.9万条,占全县三分之一,镇疫情防控办只有5000条核查承载能力,县委发动5个镇支援处理大数据,在一夜之间处理完毕,在全镇乃至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疫情不畏惧的良好氛围。基层治理树立标杆,我镇深化实施全科网格化管理,完善镇村组三级基层治理网格架构,强化数字赋能,注重运用“智慧党建”、“善美村居”等便民利民服务平台,探索实施点单接单买单的“订单化”管理,“枫桥经验”派出所试点、“雪亮工程”“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实现了基层治理、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率先推进、破题突围,附城镇新山村作为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现场会示范点,为全省乡村振兴建设树立了标杆。
三是抓好队伍建设。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两违”整治、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上攻坚克难、破冰前行,在全镇上下凝聚起共克时艰、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如立足附城“南部新城”“市县同城化先行区”的目标定位,谋划拓展海丽大道两侧、南三环路南侧建设发展空间,坚定发展信念不动摇;又如,防汛防洪中,举全镇之力,出动1326人次开展安全排查,转移老弱病残307人次。
坚持“三个突出”,生态宜居塑风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推进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建设。一是突出全域规划,科学编制全镇建设方案。坚持规划先行,通过民情地图推广,绘制全镇99个网格标准化地图图景,高标准、合理化编制鹿境片区规划建设整体方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突出乡韵乡情,提升改造村容村貌。全域推进14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清拆破败建筑133306平方米,实施拆旧复绿,加强村前屋后空地景观点缀,鼓励引导村民栽花种果,建成“四小园”187个58600平方米;统一外立面改造,保留“下山虎”“四点金”等地方民居特色,以旧修旧,修旧如旧,既美丽乡居,又留住乡韵。三是突出生态宜居,精细打造景观靓点。按照“盆景”变“风景”的发展思路,围绕“一村一景区、一处一景点”,实施村内外道路景观提升、河体净化、河堤美化、山体绿化工程。重点推进鹿境五村连片生态美丽宜居建设,打造具备岭南村居风韵、绿水青山自然景观的湾区示范带“入户花园”。
坚持“三个产业化”,乡村振兴强动力。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全镇产业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把“湾区景观示范带”打造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一是坚持产业专业化。利用辖区范围内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自然禀赋优势,引进农业合作企业8家,成立24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000多亩,积极引导圆山菜心和番石榴、笏口莲藕、新山西瓜和油占米、荣港番茄等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打造“双区”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二是坚持产业品牌化。依托地处油占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范围的优势,高标准推广种植油占米优质品种2200亩,莲藕、番石榴等1000多亩,利用青年村自然禀赋,创建茶叶种植片区,注册“新山油占米”、笏口“喜莲佳藕”、青年“玉壶香”等商标,打响本土优势品牌。三是坚持产业特色化。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公交线路及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引入村民乡贤和社会资本经办“农家乐”、精品民宿、特色文旅商店,走好走实“红色文化教育+乡村休闲旅游”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吸引市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帮助实现家门口的“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