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海丰县海城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5210072473993/2024-00006 分类:
发布机构: 海丰县海城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4-02-06
名称: 海城镇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2-06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海城镇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02-06  浏览次数:-

        2023年,海城镇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动摇,坚决落实省、市、县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全力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稳中有升,社会和谐稳定,获评了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市“百千万工程”2023年第三季度创先类第一名、前三季度汕尾市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第二名。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均衡发展队伍。目前我镇共有142个党组织,3326名党员,我镇坚持在建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上下功夫,及时调整、补选“两委”干部,优化班子结构,全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目前均已集中验收完毕;坚持做好党员发展计划、严格按照指标均衡发展党员,2023年全镇新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5名,发展对象28名,预备党员12名,正式党员14名,为党员队伍充实新的力量。二是强化党员教育,激发党建活力。在提高政治站位上下功夫,按照“强党性、悟知识、提能力”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干部经常分层教学,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课程,使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和成效性。通过集体促学、专题辅导、个人自学、心得交流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反复学习,切实增强党员政治担当。2023年累计开展培训13期,轮训党员7458人次。三是优化阵地建设,打造新亮点。一方面按照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标准提质升级,保证每个社区构建起一个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统一外观标识,统设综合窗口,实现客厅式办公。另一方面拓宽服务阵地,建设党群服务驿站,在打造莲岭社区党群驿站的基础上,建设龙腾大厦党群驿站与凯旋花园、凯旋山庄、华厦广场、华厦阳光、鑫湖豪庭、叠翠名城等党群驿站建设。此外,我镇完成了文津社区、莲岭社区老党员驿站建设,为老党员提供活动阵地,继续发挥“夕阳红”力量。

        (二)坚持抓项目促发展,经济实力再上新阶。一是经济运行稳健有力。今年全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规上工业总产值0.28亿元,农业总产值4.1亿元,限上商贸企业销售额13.33亿元,固定资产总投资21.55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限上”企业38家,新增“四上”企业12家,推动“个转企”115户,积极招商引资,筑巢引凤,成功签约中达大厦、四季水岸、富丽锦鲤产业园等重大招商项目6个,总投资超64亿元。二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把项目谋划储备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谋项目、抓建设、强后劲,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红城文旅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服务,完成体育中心一馆、二馆项目主体建设;县城北四环、规划一路实现无障碍通车,持续推进莲花东路、纵二路、龙津西路北延长线等市政路网建设;全力打通连接县城中心与县城北部新区的“交通圈”,畅通“经济圈”;完成红色文化广场二期、埔仔洞红色广场项目建设,增添红色文化色彩底蕴;完成坑尾头水库除险加固,有效提升水库的防洪灌溉、蓄水供水能力。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一件事”“帮代办”“网格直通车”“善美店小二”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成立网格化经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亲清政商关系,帮助企业解决水电、厂房等实质性问题;成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小组,强化市场监管效能,提高市场主体自律,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政务服务中心增设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窗口,增加线下办证服务“绿色通道”。今年共为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2037户,变更登记617户,注销登记1200户,安装“粤智助”政务服务自助机12台,提供惠民办事事项245项,共办理业务11568人次,指导各村(社区)取消证明94项,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

        (三)坚持抓保障办实事,民生福祉殷实普惠。一是城乡品质持续优化。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CC15线、Y331线单改双车道工程,埔仔洞村至大小东门道路建设工程,农村村内道路建设项目,提升优化Y210线、Y101线等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加快补齐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建成文津综合市场,不断满足周边居民的“菜篮子”需求,提高群众生活便利;新建新市湾党建公园,配齐健民设备和娱乐设施,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恬息场所;计划在原青年公园处设置100个夜间“外摊位”试点,盘活海城“夜间经济”活力,丰富城市服务功能;拟组织开展海绵城市第六期建设项目,进一步解决排水防涝、交通出行问题,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二是民生保障持续强化。持续聚焦教育发展,新建海城镇中心幼儿园,增加优质学前教育学位,办好老区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对银龄安康、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等政策性保险的宣传和费用收缴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持续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强化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众的关爱救助服务,不断完善海城镇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推进“双百工程”建设,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四项收入”。三是社会事业持续深化不断健全和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基本医疗公共服务投入,提升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的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不断推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优抚安置、残疾人帮扶等制度落地落实,扎实推进优抚对象、低五保等社会保障类政策落实;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机制,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呵护青少年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大殡改宣传力度,加强常态化管理,推动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办海丰县首届妈祖绕境巡游布福活动,积极参与“正升·永利杯”2023年海丰县龙舟邀请赛,弘扬海陆丰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充实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坚持抓特色强产业,三农事业欣欣向荣。一是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发挥“莲花山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汇聚龙头企业力量,建设莲花山茶省级产业园区,依托市委“5+2”农村综合改革和“三块地”改革政策红利,盘活闲置土地2180亩,全镇茶园种植面积扩大至2万亩,年产量超280万斤,产值超3.5亿元;入驻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县级龙头企业1家、县级规范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30家,有LHS、银瓶山、金瓶山、三条垅、白水蔗莲丰、莲花云雾、仁荣、银屏翠芽等商标;引进汕尾富丽锦鲤养殖、扶持培育生猪养殖龙头企业2家,推动打造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的农业产业大镇;依托“人才驿站&隐舍5G科创小镇”优势,搭建“5G农业云会诊”,邀请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各专业专家进行诊断和技术把脉,以科技赋能农业,以服务造福农民。二是农村更加宜居宜业。组织实施海城镇农村片区环卫清扫保洁及垃圾清运服务项目,巩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果,打造干净整洁和美乡村;推进“五道两清零”,实施裸露山体复绿,摸排遮蔽坟墓42座;推进村庄“四个一”绿化工程,全力打造绿化景观带、乡村休闲绿地、庭院绿化示范点、生态景观林;借力“海丰莲花山·岭南四季养生福地”等名片,以4A景区标准打造绿美生态康养乡村旅游核心带,建造湾区后花园的休闲观光旅游小镇,推动“绿水青山”嬗变为“金山银山”。三是农民更加富裕富足大力推动“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广泛发动各界社会力量参与,累计捐赠项目总计29个,捐赠总金额超1100万元,促进农民公益性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实施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莲花、新望、长埔、万中等村通过成立公司、参股龙头企业的方式获得分红,并通过土地出租、经营农家乐等路径发展综合服务型经济、稳健投资型经济,去年全镇9个村经济联合社集体总收入超300万元;策划推出“走醉美乡村、看振兴海丰”湾区生态康养体验乡村振兴示范带直播活动,全面展现莲花山的风景山水、地域特色、人文景观,直播观看量和点赞量累计超10万人次;探索“天然养吧”“围炉煮茶”“一站式聚会”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深度融合。今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示范带辖区内旅游消费收入上亿元。

        (五)坚持抓安全保稳定,社会大局安定有序。一是平安建设持续推进。积极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扎实推进“治重化积”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持续整治治安乱点、热点,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对社区矫正、刑满释放、易肇事肇祸等重点人员加大管理、帮教、救治力度,有效预防减少漏管脱管和重新犯罪现象发生;加强道路交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等各类平安建设,深化打造平安海城,护航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我镇共排查矛盾纠纷、信访案件共73宗,已办结65宗,正在调处8宗;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活动15次,发动群众参与近5万人,发放各类宣传单张近4万张;召开政法研判工作会60余次,专题会议20余次;排查道路交通安全设施隐患并落实整改11处,出动执勤人员5863人次,录入交通劝导码1214条,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有效提高。二是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编制森林防灭火作战图,设立22个临时检查卡点,加强人员驻山口值班值守,配齐护林员、消防队伍,大力做好清明和秋冬期间森林防灭火工作;扎实做好苏拉、杜苏芮等台风,暴雨、汛期前后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及时转移危险人群,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拉网式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坚决取缔流动黑气点,查处无证经营等各类违法行为,筑牢群众安全生产生活防线。今年以来,我镇共出动人员28400人次,全覆盖检查“三小”场所、出租屋、人员密集场所等各类场所7371间,发现隐患并落实整改996处;燃气安全排查整治营业餐饮主体925家,推动商户安装报警器数量925个,实现100%安装,取缔黑气点2个,筑牢燃气安全防线。三是基层治理多元创新。以“民情地图”,联勤指挥中心为主阵地,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基层治理大数据图层,有效加强对社情民意的动态了解和掌控,今年,网格化系统数据累计上报事件9140条,工作日志31201条、场所巡查30546条,人员走访30068条;以“点”带“面”创造性打造红色智慧调解室、“红色四长”“夜谈悦好”“骑手之家”等治理新模式,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及时化解各种苗头隐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以网格化为主抓手,持续优化网格设置、配强网格员队伍、健全网格运行机制,进一步保障线上线下工作的无缝对接和同步运转,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下来,我镇将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想精髓、核心要义,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聚焦“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明珠一号”攻坚行动,推动全镇各项事业不断迈向新台阶,努力实现经济行整体好转、平稳运行,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序。

        (一)做深做实项目谋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全力以赴抓谋划、强招引、抢进度、优服务,重点抓好项目、征迁等要素保障工作,大力推进在建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继续加快工程进度,做好建成部分的管护工作,做好项目收尾和验收工作、保证规划一路按时按质交付使用。致力于打造农业大镇、文旅小镇为目标,推动农旅共同发展,奋力促进经济繁荣,着力擦亮“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休闲康养”特色产业品牌,努力将“大湾区生态康养休闲景观示范带”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型”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进而打造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后花园,促进辖区内旅游消费规模升级。积极推进潮惠高速莲花互通项目及海丰县生态科技园教育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北四环),继续完善项目建设相关手续,积极争取建设资金,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紧扣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为企业落地投产保驾护航,快速形成产能产值,跑出经济加速度。

        (二)擦亮宜居新底色,推进美丽圩镇项目建设。巩固“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成果,切实补齐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短板,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海城。大力开展绿美生态工程,重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以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长长久久”的美丽圩镇为目标,以“七个一”为导向,融合我镇“一轴一带五片区”总体规划,结合圩镇“一心一带三区”设计,以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人居环境整体整治规划工作,加快编制海城镇生活垃圾中转站项目可研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保该垃圾转运机制早日完成,加强雨污分流改造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自然村雨污分流率大幅提升,着力打造“整洁、干净、宜居”美丽乡村。深入推动创文创卫工作走深走实,全力加强对住宅小区、城中村、背街小巷、沿街门店、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的整治,重点整治乱排、乱放现象,提升辖区保洁覆盖面,改善人居环境,严格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健全城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环境面貌,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预防溺水事故发生。

        (三)持续护航保稳定,推动基层治理稳定发展。坚持以“党建主引领、管理全覆盖、资源共分享、服务零距离”为宗旨,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目标,以“党建+”模式为思想引领,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的“田字形”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镇村组三级基层治理网格体系,努力打造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的“三三五”基层治理体系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建设,运用“民情地图”等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做到掌握民情、化解矛盾、优化服务,着力将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控制在基层、化解在基层,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的目的,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持续强化组织建设、培育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选优配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强“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多措并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