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海丰县凭借在旅游市场活力、资源开发效率、产业增长动能等方面的显著跃升,强势跻身“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最快百强县”第26位,荣登广东省榜首。这一排名充分彰显了海丰县近年来深挖文旅资源、激活产业潜能所取得的飞跃式进步,探寻其成功路径,一幅生态、文旅、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点亮文化基因,塑造独特魅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海丰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
过去一年,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贯穿始终,点燃城市热情。从春节期间的“走进红城赏非遗”到元宵节的“金蛇献祥瑞”光影花灯喜乐会,从妈祖巡安活动的万人空巷到青少年戏剧比赛的梨园新声,非遗元素被巧妙地融入节庆和现代商圈场景,打造出“非遗嘉年华”等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仅2025年元宵活动就吸引了线上线下近10万人参与。
文化精品创作同样硕果累累。白字戏《小民宋士杰》不仅入选国家级廉洁文化展演,更成为跨剧种移植的优秀案例;西秦戏《麒麟夺锦》在省级艺术节上大放异彩,斩获大奖。海陆丰戏曲的独特魅力更借力央视戏曲春晚、新加坡“潮剧寻根”等高端平台,声名远播海内外。
与此同时,体育赛事为城市注入澎湃活力。省级赛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在温厝村举行,500余名选手穿梭于古村风貌之中,3000多名群众见证了体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正升杯”龙舟锦标赛作为十五运会前的重要预热,创下汕尾赛事规模之最,七大平台直播观看量突破200万人次,数万市民现场助威。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文体需求,更成为吸引游客、激活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
依托生态本底,铺就绿美之路
在深耕文化的同时,海丰更珍视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湖滨海生态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3A级,新山红色旅游区跃升为国家4A级景区,鹭影禾香生态旅游区正积极争创国家3A级……高等级景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同样如火如荼:投资约7000万元的白鹭集乡村酒店项目,融合高端野奢民宿、研学营地、水上俱乐部等多元业态,建设进度已达70%,将成为乡村文旅新地标;海丰漫心酒店已投入试运营,正积极培育申报四星级旅游饭店;老县城骑楼文化保护及旅游项目、东方红城文化旅游区建设有序推进,重塑城市历史文化肌理。
为精准对接市场,海丰还精心设计并推广特色旅游线路:“郊游踏青·生态康养体验之旅”纳入省级春季精品,“寻味海丰·畅享清鲜”线路参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大湖镇高螺村成功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醉山居民宿等正积极申报“南粤森林人家”,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深化产业融合,释放经济动能
生态优势的夯实,为产业融合提供了丰沃土壤。海丰积极打破产业边界,探索“旅游+”模式,让“产地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劳作变体验”。
在“旅游+农业”方面,结合特色农产品,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农事体验和节庆活动:赤坑荔枝丰收季推出拟人化荔枝IP形象,萌动出圈,吸引游客采摘品尝;黄羌镇金针菜丰收推介活动融入客家山歌童谣,“展、学、赏、尝、寻”让游客深度体验;莲花山“中华保险杯”茶品鉴赛汇聚30余家茶企,提升品牌影响力;富丽锦鲤园则通过高端养殖、文化赋能和景观提升,打造集养殖、观光、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锦鲤文化产业示范区。
“旅游+工业”同样亮点纷呈:可塘镇依托“中国彩宝之都”的产业优势,重点打造彩宝展览馆,并通过“魅力海丰、悠游可塘寻珍宝”等活动,促进珠宝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带数字化升级和走向国际;梅陇镇举办的首届乡村振兴农产品、金银首饰展销会,则有效整合了本地特色产业资源,将产业“特色”转化为发展“亮色”。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5年上半年,海丰县共接待游客501.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6.2%。这持续增长的背后,是文化活态传承带来的强大吸引力,是生态价值转化形成的核心驱动力,更是产业深度融合激发的澎湃创造力。
展望未来,海丰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锦锋表示,将继续深化“红色引领、山海联动、全域绽放”的发展路径。以更富创意的文旅产品供给、更具温度的生态休闲体验、更广维度的产业融合探索,向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滨海生态休闲走廊的目标坚定前行,让这幅生态、文旅、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