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平镇位于海丰县东北部,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该镇因货物交易繁荣而得名“公平圩”,素有海丰县“北大门”之称。公平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当时已形成圩市。1984年1月,改公平公社为公平区。同年10月,公平区划分为公平区和公平镇两个行政机构。1985年3月,公平区和公平镇合并为公平镇,镇政府设在新兴路。1987年1月撤销公平区合并为公平镇,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居民社区和公一、公二、公三、后山、青围、新塘、平新、平一、平二、平三、白山、西山、高北、赤坭、十三坑、龙岗、笏雅等17个村。1987年4月,召开公平镇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镇人民政府。2004年12月,原西坑乡的下洞、庵前、联和、高联、磜仔5个行政村和西坑社区(区域面积30.5平方千米、人口5056人)先后并入公平镇,使公平镇行政区域增至23个行政村,7个居民社区。
公平镇不仅是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的故乡,还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公平八音: 公平“八音”始于清光绪初年,是公平詹家兄弟兴起来的。由于当时的“八音”演奏者(人称“八音脚”)者是詹氏兄弟,故公平“八音”亦称“詹氏八音班”。物换星移,“八音”一直是众人所喜爱的民氏古曲演奏形式,在海丰地区广为流传。 传统的公平“八音”以八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置称,以洞箫和横箫为一音(俗称凤凰箫),云锣、钹仔、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为主体组合演奏。由钹仔指挥,凤凰箫领奏,节奏感很强。演奏的古曲有《福建道》、《浪淘沙》、《茅山道人》 等,乐曲的结束句往往加奏与其同一调式的短小乐曲如《双清》、《万年欢》等。演奏形式有固定的坐场和活动式的行进间演奏,常常在晚上结班穿街过巷演奏,乐音铮铮鸣响,此起彼落;曲调清丽明亮,悦耳动听,具有独特韵味。
公平饮食文化:公平有一种独特的客家艾茸粿,即是用田艾做成的印粿。农妇将田艾采回后,洗净晒干,用竹箕将田艾搓擦成艾茸,掺入糯米粉、红糖水拌成棵坯,以红糖、芝麻、花生为馅包成一个个印花棵,蒸熟后即成为闻名远近的艾茸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