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东镇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文明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市文明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县文明委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根据《海丰县推进城乡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海文明委〔2020〕4号)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镇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养成崇尚科学、勤俭节约、文明有序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广东时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书记李希提出“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力谱写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的指示要求,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坚持以提升乡镇文明为目标,以推进移风易俗行动为抓手,形成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群众参与、全社会共同推动的良好工作局面,为“奋战三大行动、奋进靓丽明珠”,奋力打造文明平东,建设新平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目标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群众主体,强化问题导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有效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风,坚决杜绝人情往来负担沉重以及封建迷信等问题,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传承与时俱进的红色基因,形成节约光荣、铺张可耻的良好风尚,把群众的负担减下来,把社会的风尚文明树起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工作重点
1.办酒不铺张。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办酒一切从简,只办一次正餐,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借机敛财。办酒的桌数、菜品档次、烟酒价格、每桌费用以及车队规模,根据各村(社区)制定的红白事操办标准执行,不得采取分别宴请、化整为零等方式变相大操大办。
2.礼金不攀比。倡导结婚不收或少收彩礼,不收姐妹钱、端茶钱等各类礼金;白事提倡不收取或少收取丧事奠银,随礼、“份子钱”等推行封顶制。
3.宴请不跟风。除婚嫁外,对丁茶(酒)、满月、“对年”、寿诞、乔迁、升学、开业、店庆、参军、升职等其他喜事提倡不办或小办。
4.丧葬不迷信。严格实行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的方式,不参与风水选墓、私建坟墓、建“生基”、豪华修墓等;不举办“超度亡灵”“做功德”等道士道场和尚法事等迷信活动,不使用封建迷信丧葬用品;不在公共场所乱贴红纸,不占道治丧,不在国道、省道、县道和主次干道上燃放鞭炮和抛撒“纸钱”;严禁职业哭灵,不用高音喇叭播放哀乐;取消择日出殡,丧事时间控制在1天以内。
5.烟花不燃放。倡导不燃放烟花、爆竹、礼炮等,确保安全有序。
6.低俗不参与。倡导科学文明,反对各类邪教组织,不搞有损社会公德的庸俗、低俗、媚俗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
7.庙会(神诞)费用不强制分摊。不向群众强制分摊庙会费用,不强制群众捐赠,不插“乌红旗”(老爷旗)。
8.宗亲活动费用不摊派。新(扩)建、装修宗祠费用不强制向宗亲摊派,不大操大办宗亲聚会,不搞大规模宴请。
力争通过努力,全镇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群众人情支出负担减轻,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下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夯实基础。
四、主要内容
1.推动落实村规民约。按照融入生产生活的要求,将移风易俗的内容落实到村规民约中,明确“什么事可办”“什么事不可办”“什么事在什么范围内办”,用村规民约填补制度漏洞,使之对陈规陋习形成刚性约束。各行政村(社区)要立足实际,制定完善体现各自特色的村规民约或社区公约,在显眼位置进行展示。按照落细落实的要求,各村(社区)要与党员、人大代表签订承诺书,把村规民约执行与组织考核、党员考评、群众评议等挂钩,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移风易俗责任要求落细落实。
2.完善群众性自治组织。各村(社区)完善由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组成的乡风文明理事会,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组织优势,推动移风易俗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要由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善做群众思想工作、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党员群众、乡贤人士组成,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以民主方式讨论确定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和相关标准,使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红白理事会与各村(社区)签订《移风易俗责任书》,各村(社区)与镇签订,确保各红白理事会在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红白理事会等各类自治组织要第一时间介入本地红白事,深化婚丧礼数改革,定期开展乡风评议,引导群众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减办或不办”的社会氛围。
3.建立落实道德红黑榜。深化农村道德实践,建设与农村环境相符的“道德红黑榜”等阵地,努力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质和乡风文明水平。以“礼”“诚”“和”“仁”为切入点,重点实施“礼仪、诚信、和睦、爱心”四大工程,将孝子贤孙、好婆媳、优秀纳税人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关爱他人,遵纪守法的优秀典型列入村(社区)“红榜”,对门前三包不落实、非法搞破坏、大操大办等不讲文明、德行有亏,死抱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甚至违法乱纪的不良典型列入村(社区)“黑榜”,让上红榜的人脸上有光,上黑榜的人无地自容,通过道德风尚榜单公示活动的开展,使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环境面貌和社会风尚得到进一步改善。
4.开展综合治理行动。一是加强婚庆活动规范。严肃查处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违规违纪行为;推行简约婚礼制,组织当地餐饮企业、婚庆公司、婚纱影楼等,按照限额标准,推出经济实惠的婚礼套餐,评选推出一批“简约婚礼”婚宴承办餐饮企业,制定推出价格实惠、喜庆节俭、群众接受的婚宴标准菜单;推行随礼封顶制,严格按照各村(社区)红白事操办标准执行,倡导不随礼或低标准随礼。二是加强丧葬活动管理。依法治理违规土葬、乱埋乱葬、超标准建墓等行为和看风水、做道场等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摒弃“二次送葬”“头七”“二七”“三七”“超度”“做功德”“建生基”等陈规陋习。严禁使用扩音器材,严格控制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各种噪音;严禁在乡镇主干道漫游、绕行、招摇等影响交通和镇容镇貌行为;严禁在主干街道、居民区等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建灵棚、扬幡挂符、摆设花圈挽幛、燃烧抛撒纸钱等;严禁现场安排歌舞、鼓乐等表演团队表演;严厉打击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礼炮等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殡葬用品市场整治,规范殡葬行为和殡葬行业秩序,严肃查处殡葬用品店违规经营、占道经营和无证经营行为。三是加强庙会、宗亲聚会等民俗活动管理。严控大操大办庙会(神牲),举办庙会之前要按规定向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报备,严禁用“摊丁”钱举办庙会搞宴请,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摒弃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严控大操大办宗亲聚会,不得搞大规模宴请,不得铺张浪费奢华宴请,在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过程中对“老爷旗”(红乌旗)、“神牲”“祭孤”等落后文化要进行全面限制。镇与各村(社区)签订宗教管理责任书,各村(社区)与宗教理事会签订责任书,引导各村(社区)合理利用举办庙会“抢炮头”、宗亲聚会等活动中获得的捐款,鼓励成立村(社区)“关爱基金”,支持本村(社区)的教育、医疗、关爱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四是加强封建迷信活动专项整治。加强对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人员的宣传教育,对所谓“大师”、算命先生、“神婆”、非法经营封建迷信用品的公司(商店)、专门在丧葬现场表演歌舞鼓乐的团队等依法进行教育和取缔,严厉打击邪教活动以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对各村(社区)主干道的神庙神龛神柱全部进行清理,学校等公共场所的神庙神龛神柱必须全部清除,铲除封建迷信思想滋生土壤。对国道、省道、县道、主次干道两边新修坟墓按有关规定一律清除。五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进一步推动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开展。提倡文明习惯养成,引导群众将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家庭院落和房前屋后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堆放整齐,同时,有序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5.深化移风易俗阵地建设。一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着重在提升村民综合素质、转变村民生活方式等方面抓细抓小抓实。在移风易俗上持续发力,推动文明新风吹遍乡野,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努力打造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中心、慈善中心、信仰中心”。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逐步向文明创建、移风易俗、城乡环境整治等社会热点和群众的关注点延伸,把这些精神、理论和政策转化为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真正让群众产生共鸣,增强认同。把村(社区)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移风易俗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请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进一步弘扬正能量。二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继续完善长者饭堂、平东镇敬老院、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建设。打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群众举办红白喜事提供“一条龙”服务的文化祠堂,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探索建设一批集中办丧服务场所,推进殡仪馆服务场所建设,完善治丧、吊唁、守灵等丧事集中办理服务功能,为推行丧事集中办理提供硬件保障。制定相关丧事简办程序,提供规范化治丧、吊唁、守灵等殡仪服务,把群众家中办丧逐步引导到殡仪服务场所办丧。加大殡葬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破除焚烧纸钱香烛、拦坟头、路祭等陈规陋习,倡导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健康安全的祭奠方式。
6.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在办理婚丧喜庆事宜过程中,要根据中央、省、市、县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的有关规定,从严控制范围和规模,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切实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宣传和落实上级关于移风易俗的政策及各项要求,带头支持红白理事会开展工作,带头简化丧事办理流程、缩减丧事办理时间,带头劝阻近亲属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要完善落实申报备案制度,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应按规定事前(后)主动向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或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备案。行政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红白理事会成员要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政策,从自家做起,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镇纪委、组织部门要强化监督,执纪动真碰硬,对党员干部违反相关规定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7.强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一是加强舆论引导。在镇微信公众号设立移风易俗专题,加强动态报道、言论评论、典型宣传和舆论监督,形成舆论强势。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对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我承诺我践行”签名活动做大正面宣传,不断扩大移风易俗网上传播阵地。二是加强典型选树。结合“文明村镇”“最美家庭”“海丰新乡贤”等创建和评选活动,开展身边典型评选和巡讲巡演,打造一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以身边典范引领城乡新风尚。镇创文办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测评排名为抓手,树立一批移风易俗示范村(社区)。三是加强文化传播。倡导婚事新办,鼓励婚姻登记时签订婚事新办承诺书,推行集体婚礼、公益婚礼、旅行结婚等新型婚礼模式。深化文化传承,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乡贤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推进家风家训传承展示,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移风易俗文艺作品。四是加强社会宣传。推进“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广播、报刊、宣传栏、文化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宣传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移风易俗从我做起”活动,将移风易俗融入各学校“开学第一课”“思政第一课”“国旗下的讲话”重点教育内容,以学校的名义向学生家长发出倡议书,通过小手拉大手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点燃全县青少年心中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活动的“星星之火”,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纽带”,向全社会掀起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热潮。
9.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在各村(社区)成立小分队,积极开展助残助学、关爱老人及留守儿童、扶贫济困、送温暖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孝养德、以俭养德,互帮互助、相亲相爱、邻里守望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20年4月-5月)。以各村(社区)为单位,对各村(社区)展开调查摸底。摸清现存在的陈规陋习有哪些,村(居)民平均收入是多少,红白事的“份子钱”普遍是多少,普通群众的意向“份子钱”是多少,每个家庭一年花在“份子钱”、“丁口钱”上的开支是多少,红白事普遍操办费用是多少,列出一张明细单,为群众算好明白账。
2.开始推进阶段(2020年5月-6月)。镇召开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各村(社区)组织人员分工包片落实网格化,以户为单位向村民发放征求意见书,根据意见回执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完善村规民约;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向村(居)民发放倡议书、红白事操办标准等;村(居)委约谈红白理事会,有序推选新的红白理事会,制定对应红白理事会运行章程。
3.全面实施阶段(2020年6月起)。全镇10个村(社区)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各村(社区)张挂红黑榜,一个村(社区)至少打造一个文化祠堂(文化礼堂),宣扬好家风、好家训,宣扬道德模范,讲好家族故事;村(社区)委按操办标准引导督导操办红白事,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8月份,镇组织考核验收。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召开动员会议,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各村(社区)研究制订婚丧嫁娶各个环节深化移风易俗的标准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推广实施,保质保量落实好移风易俗工作各项任务。
2.明确工作职责。镇移风易俗工作小组要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落实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工作职责,全面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推动,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加强沟通协调。各村(社区)要把移风易俗纳入总体工作安排,成立红白理事会,完善相关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切实把治理婚丧事宜大操大办摆上重要日程。
3.营造社会氛围。加强移风易俗工作的宣传引导,加强乡风民风舆论引导,对各村(社区)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做大宣传,对正面典型及时褒扬,对反面典型及时曝光,在宣传中切实把好关、把好度,防止误读误解引发社会舆情。要突出对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基层群众的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营造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4.形成工作长效。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员教育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范畴,纳入村(社区)目标管理考评内容,纳入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测评体系,促进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要明确管理责任,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加强对婚丧礼俗中介机构的监管,探索建立婚丧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促使其规范运行和自治管理。
5.强化督导测评。镇创文办要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各村(社区)创文督导的重要测评内容,对各村(社区)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测评排名,对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和通报曝光,并根据测评结果对各村(社区)进行奖惩问责,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在我镇取得实效。
平东镇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项目清单
平东镇推进移风易俗责任单位职责分工
—
平东镇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文明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市文明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县文明委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根据《海丰县推进城乡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海文明委〔2020〕4号)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镇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养成崇尚科学、勤俭节约、文明有序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广东时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书记李希提出“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力谱写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的指示要求,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坚持以提升乡镇文明为目标,以推进移风易俗行动为抓手,形成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群众参与、全社会共同推动的良好工作局面,为“奋战三大行动、奋进靓丽明珠”,奋力打造文明平东,建设新平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目标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群众主体,强化问题导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有效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风,坚决杜绝人情往来负担沉重以及封建迷信等问题,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传承与时俱进的红色基因,形成节约光荣、铺张可耻的良好风尚,把群众的负担减下来,把社会的风尚文明树起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工作重点
1.办酒不铺张。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办酒一切从简,只办一次正餐,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借机敛财。办酒的桌数、菜品档次、烟酒价格、每桌费用以及车队规模,根据各村(社区)制定的红白事操办标准执行,不得采取分别宴请、化整为零等方式变相大操大办。
2.礼金不攀比。倡导结婚不收或少收彩礼,不收姐妹钱、端茶钱等各类礼金;白事提倡不收取或少收取丧事奠银,随礼、“份子钱”等推行封顶制。
3.宴请不跟风。除婚嫁外,对丁茶(酒)、满月、“对年”、寿诞、乔迁、升学、开业、店庆、参军、升职等其他喜事提倡不办或小办。
4.丧葬不迷信。严格实行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的方式,不参与风水选墓、私建坟墓、建“生基”、豪华修墓等;不举办“超度亡灵”“做功德”等道士道场和尚法事等迷信活动,不使用封建迷信丧葬用品;不在公共场所乱贴红纸,不占道治丧,不在国道、省道、县道和主次干道上燃放鞭炮和抛撒“纸钱”;严禁职业哭灵,不用高音喇叭播放哀乐;取消择日出殡,丧事时间控制在1天以内。
5.烟花不燃放。倡导不燃放烟花、爆竹、礼炮等,确保安全有序。
6.低俗不参与。倡导科学文明,反对各类邪教组织,不搞有损社会公德的庸俗、低俗、媚俗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
7.庙会(神诞)费用不强制分摊。不向群众强制分摊庙会费用,不强制群众捐赠,不插“乌红旗”(老爷旗)。
8.宗亲活动费用不摊派。新(扩)建、装修宗祠费用不强制向宗亲摊派,不大操大办宗亲聚会,不搞大规模宴请。
力争通过努力,全镇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群众人情支出负担减轻,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下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夯实基础。
四、主要内容
1.推动落实村规民约。按照融入生产生活的要求,将移风易俗的内容落实到村规民约中,明确“什么事可办”“什么事不可办”“什么事在什么范围内办”,用村规民约填补制度漏洞,使之对陈规陋习形成刚性约束。各行政村(社区)要立足实际,制定完善体现各自特色的村规民约或社区公约,在显眼位置进行展示。按照落细落实的要求,各村(社区)要与党员、人大代表签订承诺书,把村规民约执行与组织考核、党员考评、群众评议等挂钩,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移风易俗责任要求落细落实。
2.完善群众性自治组织。各村(社区)完善由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组成的乡风文明理事会,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组织优势,推动移风易俗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要由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善做群众思想工作、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党员群众、乡贤人士组成,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以民主方式讨论确定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和相关标准,使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红白理事会与各村(社区)签订《移风易俗责任书》,各村(社区)与镇签订,确保各红白理事会在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红白理事会等各类自治组织要第一时间介入本地红白事,深化婚丧礼数改革,定期开展乡风评议,引导群众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减办或不办”的社会氛围。
3.建立落实道德红黑榜。深化农村道德实践,建设与农村环境相符的“道德红黑榜”等阵地,努力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质和乡风文明水平。以“礼”“诚”“和”“仁”为切入点,重点实施“礼仪、诚信、和睦、爱心”四大工程,将孝子贤孙、好婆媳、优秀纳税人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关爱他人,遵纪守法的优秀典型列入村(社区)“红榜”,对门前三包不落实、非法搞破坏、大操大办等不讲文明、德行有亏,死抱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甚至违法乱纪的不良典型列入村(社区)“黑榜”,让上红榜的人脸上有光,上黑榜的人无地自容,通过道德风尚榜单公示活动的开展,使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环境面貌和社会风尚得到进一步改善。
4.开展综合治理行动。一是加强婚庆活动规范。严肃查处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违规违纪行为;推行简约婚礼制,组织当地餐饮企业、婚庆公司、婚纱影楼等,按照限额标准,推出经济实惠的婚礼套餐,评选推出一批“简约婚礼”婚宴承办餐饮企业,制定推出价格实惠、喜庆节俭、群众接受的婚宴标准菜单;推行随礼封顶制,严格按照各村(社区)红白事操办标准执行,倡导不随礼或低标准随礼。二是加强丧葬活动管理。依法治理违规土葬、乱埋乱葬、超标准建墓等行为和看风水、做道场等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摒弃“二次送葬”“头七”“二七”“三七”“超度”“做功德”“建生基”等陈规陋习。严禁使用扩音器材,严格控制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各种噪音;严禁在乡镇主干道漫游、绕行、招摇等影响交通和镇容镇貌行为;严禁在主干街道、居民区等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建灵棚、扬幡挂符、摆设花圈挽幛、燃烧抛撒纸钱等;严禁现场安排歌舞、鼓乐等表演团队表演;严厉打击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礼炮等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殡葬用品市场整治,规范殡葬行为和殡葬行业秩序,严肃查处殡葬用品店违规经营、占道经营和无证经营行为。三是加强庙会、宗亲聚会等民俗活动管理。严控大操大办庙会(神牲),举办庙会之前要按规定向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报备,严禁用“摊丁”钱举办庙会搞宴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摒弃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严控大操大办宗亲聚会,不得搞大规模宴请,不得铺张浪费奢华宴请,在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过程中对“老爷旗”(红乌旗)、“神牲”“祭孤”等落后文化要进行全面限制。镇与各村(社区)签订宗教管理责任书,各村(社区)与宗教理事会签订责任书,引导各村(社区)合理利用举办庙会“抢炮头”、宗亲聚会等活动中获得的捐款,鼓励成立村(社区)“关爱基金”,支持本村(社区)的教育、医疗、关爱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四是加强封建迷信活动专项整治。加强对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人员的宣传教育,对所谓“大师”、算命先生、“神婆”、非法经营封建迷信用品的公司(商店)、专门在丧葬现场表演歌舞鼓乐的团队等依法进行教育和取缔,严厉打击邪教活动以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对各村(社区)主干道的神庙神龛神柱全部进行清理,学校等公共场所的神庙神龛神柱必须全部清除,铲除封建迷信思想滋生土壤。对国道、省道、县道、主次干道两边新修坟墓按有关规定一律清除。五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进一步推动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开展。提倡文明习惯养成,引导群众将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家庭院落和房前屋后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堆放整齐,同时,有序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5.深化移风易俗阵地建设。一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着重在提升村民综合素质、转变村民生活方式等方面抓细抓小抓实。在移风易俗上持续发力,推动文明新风吹遍乡野,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努力打造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中心、慈善中心、信仰中心”。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逐步向文明创建、移风易俗、城乡环境整治等社会热点和群众的关注点延伸,把这些精神、理论和政策转化为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真正让群众产生共鸣,增强认同。把村(社区)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移风易俗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请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进一步弘扬正能量。二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继续完善长者饭堂、平东镇敬老院、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建设。打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群众举办红白喜事提供“一条龙”服务的文化祠堂,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探索建设一批集中办丧服务场所,推进殡仪馆服务场所建设,完善治丧、吊唁、守灵等丧事集中办理服务功能,为推行丧事集中办理提供硬件保障。制定相关丧事简办程序,提供规范化治丧、吊唁、守灵等殡仪服务,把群众家中办丧逐步引导到殡仪服务场所办丧。加大殡葬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破除焚烧纸钱香烛、拦坟头、路祭等陈规陋习,倡导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健康安全的祭奠方式。
6.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在办理婚丧喜庆事宜过程中,要根据中央、省、市、县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的有关规定,从严控制范围和规模,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切实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宣传和落实上级关于移风易俗的政策及各项要求,带头支持红白理事会开展工作,带头简化丧事办理流程、缩减丧事办理时间,带头劝阻近亲属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要完善落实申报备案制度,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应按规定事前(后)主动向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或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备案。行政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红白理事会成员要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政策,从自家做起,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镇纪委、组织部门要强化监督,执纪动真碰硬,对党员干部违反相关规定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7.强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一是加强舆论引导。在镇微信公众号设立移风易俗专题,加强动态报道、言论评论、典型宣传和舆论监督,形成舆论强势。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对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我承诺我践行”签名活动做大正面宣传,不断扩大移风易俗网上传播阵地。二是加强典型选树。结合“文明村镇”“最美家庭”“海丰新乡贤”等创建和评选活动,开展身边典型评选和巡讲巡演,打造一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以身边典范引领城乡新风尚。镇创文办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测评排名为抓手,树立一批移风易俗示范村(社区)。三是加强文化传播。倡导婚事新办,鼓励婚姻登记时签订婚事新办承诺书,推行集体婚礼、公益婚礼、旅行结婚等新型婚礼模式。深化文化传承,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乡贤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推进家风家训传承展示,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移风易俗文艺作品。四是加强社会宣传。推进“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广播、报刊、宣传栏、文化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宣传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移风易俗从我做起”活动,将移风易俗融入各学校“开学第一课”“思政第一课”“国旗下的讲话”重点教育内容,以学校的名义向学生家长发出倡议书,通过小手拉大手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点燃全县青少年心中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活动的“星星之火”,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纽带”,向全社会掀起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热潮。
9.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在各村(社区)成立小分队,积极开展助残助学、关爱老人及留守儿童、扶贫济困、送温暖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孝养德、以俭养德,互帮互助、相亲相爱、邻里守望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20年4月-5月)。以各村(社区)为单位,对各村(社区)展开调查摸底。摸清现存在的陈规陋习有哪些,村(居)民平均收入是多少,红白事的“份子钱”普遍是多少,普通群众的意向“份子钱”是多少,每个家庭一年花在“份子钱”、“丁口钱”上的开支是多少,红白事普遍操办费用是多少,列出一张明细单,为群众算好明白账。
2.开始推进阶段(2020年5月-6月)。镇召开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各村(社区)组织人员分工包片落实网格化,以户为单位向村民发放征求意见书,根据意见回执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完善村规民约;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向村(居)民发放倡议书、红白事操办标准等;村(居)委约谈红白理事会,有序推选新的红白理事会,制定对应红白理事会运行章程。
3.全面实施阶段(2020年6月起)。全镇10个村(社区)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各村(社区)张挂红黑榜,一个村(社区)至少打造一个文化祠堂(文化礼堂),宣扬好家风、好家训,宣扬道德模范,讲好家族故事;村(社区)委按操办标准引导督导操办红白事,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8月份,镇组织考核验收。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召开动员会议,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各村(社区)研究制订婚丧嫁娶各个环节深化移风易俗的标准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推广实施,保质保量落实好移风易俗工作各项任务。
2.明确工作职责。镇移风易俗工作小组要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落实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工作职责,全面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推动,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加强沟通协调。各村(社区)要把移风易俗纳入总体工作安排,成立红白理事会,完善相关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切实把治理婚丧事宜大操大办摆上重要日程。
3.营造社会氛围。加强移风易俗工作的宣传引导,加强乡风民风舆论引导,对各村(社区)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做大宣传,对正面典型及时褒扬,对反面典型及时曝光,在宣传中切实把好关、把好度,防止误读误解引发社会舆情。要突出对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基层群众的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营造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4.形成工作长效。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员教育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范畴,纳入村(社区)目标管理考评内容,纳入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测评体系,促进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要明确管理责任,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加强对婚丧礼俗中介机构的监管,探索建立婚丧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促使其规范运行和自治管理。
5.强化督导测评。镇创文办要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各村(社区)创文督导的重要测评内容,对各村(社区)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测评排名,对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和通报曝光,并根据测评结果对各村(社区)进行奖惩问责,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在我镇取得实效。
—